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分段平移相渗曲线方法校准网格粗化效果
张继成, 闫志明, 范佳乐, 包智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50-5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09
摘要273)   HTML    PDF (2767KB)(120)    收藏
网格粗化就是保持粗化前后两个模型的油藏物性与渗流特征尽可能相同,从而保证模型粗化前与粗化后具有相同的开发效果。采用调和平均和算数平均对渗透率进行粗化,发现粗化后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与粗化前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和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存在函数关系,可以反推得到粗化后的相渗曲线。通过研究发现,相渗曲线的平移距离和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拟合直线的截距存在线性关系,进而可以计算得到相渗曲线的平移距离。采用实际油田数据对相渗平移规律进行验证,粗化后与粗化前的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误差为3.16%,精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Q57区Ⅲ1、3层剩余油潜力与分布规律研究
卓兴家, 范佳乐, 张继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06
摘要359)   HTML    PDF (2521KB)(113)    收藏
目前,目标油田BQ57区由于边水活跃造成油层采出程度低,因此需要对BQ57区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以期在热采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研究BQ57区Ⅲ1、3层纵向及平面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得到剩余油总量为43.22×104 t。纵向上:Ⅲ11层地质储量为17.76×104 t,剩余地质储量为14.72×104 t,采出程度为17.19%;Ⅲ12层地质储量最小,为5.79×104 t,剩余油较少,为4.86×104 t,采出程度为16.09%;Ⅲ31层剩余油最多,为15.4×104 t,采出程度为11.20%;Ⅲ32层剩余油为8.26×104 t,采出程度为6.17%。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的剩余地质储量比例为52.87%,由于其分布面积最大,因此其剩余油所占比例最高,储量丰度值也最高;前缘席状砂微相所占剩余油比例为44.98%,其丰度值较高。由于后期井网调整需要结合单井产能,因此井网调整的部位应优先考虑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钻关区生产动态变化规律——以B3区块为例
张继成, 张军, 吕冰玉, 范佳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1): 23-2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1.005
摘要191)   HTML    PDF (3793KB)(93)    收藏
当前各大油田在实际钻关过程中普遍存在受产油量影响程度较大,开井恢复注水时含水率上升速度较快等问题。有必要搞清不同含水率阶段、不同关井时间对钻关动态的影响,明确钻关实施过程中不同油层开采特征。以B3区块钻关区为例,选取合适的地层参数建立理论模型;基于实际静、动态资料,编制不同的钻关方案,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注水井关井后和开井恢复注水后产液量、产油量、含水率及压力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钻关过程中不同油层的生产动态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表明,数模结果与实际符合程度较高。此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其它油田钻关区钻关动态的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可用于指导钻关方案的设计和后期开发调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边水影响的蒸汽吞吐参数优化研究
张继成,李清清,刘莉,陈新宇,张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32-3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6
摘要451)   HTML    PDF (5351KB)(196)    收藏
XQ⁃45区进入多轮次蒸汽吞吐阶段后,受边水、断层、储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结合油藏动态数据,依据剩余油饱和度参数的不同将该区块79口油井划分为不同类型稠油井。其中,受边水影响的稠油井较多(22口),边水沿高渗层向油井推进过程中,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易造成水淹。为进一步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针对边水影响型油井中未水淹层段,采取单层蒸汽吞吐的方式来研究边水影响的蒸汽吞吐参数优化。通过提取单井地质模型,对比不同注汽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即:注汽强度为100 t/m,油汽比将保持在0.2 t/t以上,可获得最大采油量。结果表明,周期注汽强度为100 t/m时,周期产油量在第3轮次达到峰值,蒸汽波及半径达到最大值。吞吐5个轮次后,累注汽量3 700 t,累产液量4 500 t,累产油量738.65 t,方案实施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同井注采井区隔层窜流界限研究
张继成,郑灵芸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5): 60-6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5.012
摘要594)      PDF (6954KB)(93)    收藏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可使产出液在地下实现油水分离,达到减少地面水处理量,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但实施此项技术之后,同井注采井区回注层与产出层之间的压差增大,当二者之间压差大于隔层启动压力梯度时, 隔层流体发生窜流。为防止隔层流体发生窜流,根据A油田实际地层参数,建立同井注采模型,研究实施同井注采技术之后隔层发生窜流的范围及单井日产液量的上限值,得到隔层渗透率-厚度-单井日产液量界限图版。分析图版可知,当前A油田同井注采井单井日产液量为70m 3 条件下,隔层渗透率为1×10-10 -3μm 2时,隔层厚度下限值为2.3 m;隔层厚度为3m 时,隔层渗透率上限值为1.25×10 -3μm 2。在隔层物性参数变化时,可根据图版确定同井注采井合理的单井日产液量,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块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陈新宇,张继成,冯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4): 55-6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4.011
摘要598)      PDF (4956KB)(325)    收藏
目前,新浅45断块油田进入高周期吞吐阶段,受断层、储层物性、汽窜、边水、采出状况等静、动态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压力低、单井日产水平低、油气比低,关停井较多、低效无效生产井多、开发效益差等诸多问题,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全面分析该区块生产开发动态的基础上,综合地震、地质分析,采用精细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并依据单井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采出程度等不同参数建立了5种剩余油类型的评价标准,从而总结出适用于单井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为油田后续精细调整和挖潜提供指导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